长城的由来是什么
长城,又称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。其由来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,当时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,开始修筑连续排列的城堡“列城”。进入春秋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和互相防守,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,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。
秦朝统一六国后,秦始皇连接和修缮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互防长城,并加以扩展和修缮,形成了西起临洮,东至辽东的“万里长城”。此后,历代王朝,包括汉、晋、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等,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。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,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的。
长城不仅是一道高大、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,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,而且是一个以城墙为主体,结合城、障、亭、标等多种防御设施的复杂军事防御体系。长城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,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长城在明朝时期是如何大修的?
长城的主要防御设施有哪些?
秦始皇如何连接和修缮战国时期的长城?